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92天
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3个词条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,喜欢在网上吐槽自己的家人了?
最近刷到一则帖子,帖主因为受不了母亲催婚,跟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
故事的结局是母亲凌晨两点发来消息,要求帖主拉黑自己。
帖主表示,这一年来被母亲催婚已经折磨到疯,而母亲一边恨嫁倒贴,一边又用“断亲”要挟自己,她也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其实这样的吐槽,我们其实看得已经不少了吧?
吐槽父母控制欲,吐槽七大姑八大姨催婚,吐槽重男轻女或差别对待,吐槽长辈作妖折磨儿女……
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那就是这样的吐槽层出不穷,可一旦有人在评论区给出劝退、劝逃、劝反抗的“三件套”,那些吐槽的人,准会“秒怂”。
展开剩余87%为啥这种事情总会发生在我们身上?
笔者苦苦思索,直到在这篇帖子的评论区,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,也是对那些吐槽帖一针见血的回答——
你所经历的一切,都是你自找的。
这话的确难听,但良药苦口,有些真相,早认识早清醒。
面对和家人无休止的“争战”,
有人觉得孝道至上,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一步步退让;
有人觉得小胳膊拧不过大腿,所以用逃避在沉默中折磨自己;
还有的人,一边雷声大雨点小的反抗,一边寄希望于父母有一天能幡然醒悟……
既做不到释怀,也做不到逃离。
可你要知道,成年后,我们与家人的关系早已不是单方面的“被养育”,而是一场需要边界、需要反抗、需要自我守护的博弈。
当家人的爱变成了伤害,当家人的关心沦为了控制,你以为的“忍一时风平浪静”,实际上是在给恶意递上通行证。
当我们在家庭关系里习惯了退让,就不要怪家人把越界当成常态——
所有指向你的恶意,本质上都是你默许的结果,尤其是来自家人的伤害。
01
不想他人越界,你得先设边界
真正的亲情,从不该以“侵犯”为底色。
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“心理边界”,指的是一个人明确自己与他人责任和权利的界限。
但很多人在家庭关系里,却主动拆除了这道墙。
他们觉得“父母不会害我”,于是任由父母插手自己的工作、感情,甚至连穿衣吃饭都要被干涉;
他们觉得“拒绝就是不孝”,于是把父母的期待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,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。
《欢乐颂》里的樊胜美就是如此。
她被原生家庭当作“提款机”,工资卡被母亲牢牢掌控,甚至在哥哥买房时,她还要咬牙拿出自己的积蓄。
她总是说“他们是我爸妈”,却忘了:当你把边界线的划定权交给别人,对方只会把你的退让当成理所当然。
这就像温水煮青蛙,等你察觉到滚烫时,早已失去了跳出锅的力气。
小满的母亲总以“关心”为名,随意翻看她的手机聊天记录。
起初小满觉得母亲是担心自己,直到母亲拿着她和朋友的吐槽记录兴师问罪,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后来她强硬设置了手机密码,母亲大闹一场后,反而收敛了行为。
这个世界的规则很现实:你的底线在哪里,别人的尊重就在哪里。
就像动物园里的狮子,若不竖起利爪,只会被当成温顺的猫,任人戏谑。
在家庭关系中,敢于说“不”不是冷漠,而是自我保护的必修课。
当你清晰地宣告“我的人生我做主”,那些以爱为名的越界行为,才会真正停止。
别让“懂事”成为自我牺牲的遮羞布,你首先是你自己,其次才是谁的子女。
02
你越敢“掀桌子”,他人越敬你
家庭关系一旦扭曲,温顺就是原罪,强硬才是自救。
电视剧《都挺好》里的苏明玉,从小就被母亲偏心对待:
母亲逼她放弃清华梦,让她打工供哥哥读书,甚至默许哥哥对她动手。
成年后经济独立的苏明玉,面对家人的索取不再妥协。
母亲骂她“冷血”,哥哥说她“忘本”,她却用强硬的态度划出了红线:“我的钱,我自己支配。”
久而久之,家人反而学会了接受她,尊重她,连一向跟她势不两立的二哥,最后也和妹妹冰释前嫌。
当你用懦弱喂养控制欲,对方只会变本加厉;
当你用强硬展示底线,他们才会懂得收敛。
老家有个姑娘叫阿琳,逢年过节的聚会上,她总会成为被亲戚“点名批评”的对象。
“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?早点嫁人最实在。”
“阿琳除了死读书,还能干点儿啥?性子那么软,没啥大出息!”
有一次家庭聚餐,堂叔借着酒劲怂恿她爸爸:“让阿琳别考研了,趁年轻赶紧找个人嫁了才是正事!”
阿琳不满地看着爸爸,没想到爸爸竟然笑着点头同意。
想到多年来父亲对亲戚们的隐忍懦弱,想到亲戚们对自己无数次的冒犯和指手画脚,阿琳猛地摔了筷子,大声说道:
“我的人生我自己选,你们谁也别想插手!”
满桌的人都惊呆了,从那以后,那些爱对阿琳指手画脚的亲戚,再也不敢找她了。
有些恶意,你不掀翻桌子,它就敢踩上桌面。
真正的亲情,从来不该让你在自我牺牲中窒息。
敢于掀翻不合理的“桌子”,才能让家人看到你的原则,也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。
03
无人撑腰时,你要做自己的铠甲
你的父母,或许是有些“NPD(自恋型人格障碍)技能”在身上的,你别不信。
所谓“NPD型父母”,他们以自我为中心,把子女当作满足自己虚荣心或控制欲的工具。
面对这样的父母,一味顺从只会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。
作家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典型的“NPD型父母”。
她鄙视张爱玲的写作才华,觉得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甚至在张爱玲获奖后还冷嘲热讽:
“不过是写些小情小爱,上不了台面。”
张爱玲成年后,果断地与母亲断绝了联系,并在书信中写道:“我不欠你了。”
这看似冷酷的“决裂”,却是她保护自我的唯一方式——当家人成为伤害你的源头,你若还跟着他们一起贬低自己,那才是真正的输家。
想起一个心理咨询案例:单亲家庭的女孩小艾,从小就被要求“懂事”。
母亲失业后,每天都把怨气发泄在她身上:“要不是为了你,我早离开这个破地方了。”
小艾默默忍受着一切,压抑着自己的情绪,直到长大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。
面对否定自己的小艾,心理医生给她讲了一个故事:
马戏团里的小象从小被铁链拴住,每次挣扎都会被勒痛,久而久之,它就习惯了这种束缚。
哪怕长大后体格变得强壮,早已能够轻易挣脱铁链,小象也不再尝试。
你是否也像这头小象,被“懂事”“孝顺”的铁链困住,哪怕早已拥有挣脱的力量,却仍在自我囚禁?
没有人天生就该为他人的情绪负责,更没有人必须用牺牲自我来换取“孝顺”的标签。
请记住:即使全世界都与你为敌,你也要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。
当家人不懂尊重时,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。
别让“懂事”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,你首先要活好自己,才有能力去爱别人。
04
写在最后:每个人,都该有自己的活法
在家庭关系里,设立边界,是为了让家人明白“你是独立的个体”;
敢于反抗,是为了让控制欲在原则面前退缩;
守护自我,是为了在无人撑腰时,成为自己的光。
或许有人会说:“这样会不会太冷漠了?”
但真正的亲情,从来不是以牺牲一方来成全另一方。
就像两棵并立的树,根须可以缠绕,但枝叶必须各自向光生长。
愿你我都能在家庭关系中活得清醒:不被“孝道”绑架,不被控制欲裹挟。
如果家人懂得尊重,我们便温情以对;如果他们执意越界,我们也要有掀翻桌子的勇气。
毕竟,人生是自己的修行,活得舒服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别再让“家人”成为伤害你的借口,也别再用“忍让”去喂养他人的恶意。
你所允许的伤害,最终都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刀。
而你,值得更坦荡、更自由的活法。
作者:如青,温暖如初,青涩慢染。
发布于:福建省红腾网-股票账户配资-全国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